top of page

環保自然葬:趨勢 還是 需求?

  • 作家相片: Sally Tan
    Sally Tan
  • 2021年5月22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蔡厝港清心園 (Garden of Peace @ CCK) ~ 新加坡首個骨灰撒土園,在5月17日投入運作。公眾可通過新加坡環境局網站提出申請,也可到蔡厝港墳場或萬禮火化場的辦事處預約骨灰撒土,费用為新幣320 (含GST)。这個佔地9500平方公尺的世俗設計设施將開放給所有宗教信仰者使用,採用開放式公園概念,以灌木和植被區隔不同的空间,為保護隱私共辟出四個撒骨灰的小徑。園内也提供了輪椅坡道、休息區、追思區以及讓家屬觀禮的平台。為貫徹環保自然葬的理念,園區也不允許進行任何宗教儀式,如燃燒香燭和祭品等。這麼一個有特色的園區,是值得我們了解其設計背後的巧思的。

資訊來源: www.eportal.nea.gov.sg

園區入口處,設有柵門避免動物或未經允許者闖入。
種植四種不同的花卉區隔撒灰區域和步道,避免民眾誤踏入骨灰灑葬處。
園區內明確區分觀禮平台、座椅區、撒葬區。


無需挖穴,把研磨後的骨灰灑在鵝卵石鋪成的平台,即可從縫隙瀉入土壤,避免風揚也可用灑水輔之。
配置追思區域 (Prayer Facility) 供民眾憑弔。

鄰國這個環保生態葬的新聞一經轉載於大馬的報章和新聞平台以後,也引起了很多的民眾關注和討論,什麼时候,地大物博的大馬也會與時並進呢?這裏,我们先了解一下亞洲幾個東方社會的綠色殯葬之例子和模式。


那「綠色殯葬」到底又是什麼呢?

「綠色殯葬」主要有兩個部分,第一就是以文明方式,不參雜封建迷信或不合時宜的儀式,也不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第二就是指處理遺體/火化以後遺骸的方式。用各種回歸自然的方式,節約用地、生態化、無污染來確保生態穩定、環境安全、預防人禍和未來的循環再生;多元葬法包括樹葬、花葬、草坪葬和海葬,還有可降解骨灰罐的植葬,骨灰晶石/鑽石等等新興方式。而且,還可以通過園林綠化、碑石和建築藝術這些景觀,在傳承文化的基礎上,以優美環境、優質服務和人文管理,樹立文明紀念的新風向。


韓國是目前世界推行綠色殯葬較為成功的國家之一。民眾選擇各種葬式所占比例分別為: 自然葬52.4%,散骨葬24.6%,室內壁式葬22.7%,這其中較受歡迎的自然葬是將骨灰直接撒在草坪或採用可降解材料的植葬方式,可刻小型銘牌,收取很低廉的管理費用,可保留三十年使用權,之後家屬可以取走銘牌作為紀念,不保留骨灰的則不用續期,這片土地就可循環使用。首爾陵園 (Seoul Memorial Park) 地處峽谷間,曾獲得國際設計獎項,將場地與自然地形無縫融合,與繁忙的高速公路一山相隔,為了克服這建築原本就不受社會大眾歡迎的反應,Haeahn Architecture建築事務所採用了「非直立」的建築形式,將陵園嵌入現有的地形中,以「地景藝術」的方式呈現。建築向中央下陷出一個庭院,四周以一系列2層樓高、各具功能的儀式、火化等空間包圍,並沿著庭院配置了曲線形帶狀結構,使屋頂結構如同花瓣般相堆疊。屋頂覆蓋綠色植被,庭院中心的水池倒影,更增添了靜謐和神聖感。路的盡頭是一座曲徑通幽的花園,隨著水流從山上流入池中,賦予陵園和來園的群眾生生不息的氣場。

資料、圖片來源:台灣殯葬資訊網、서울추모공원官網

低收入戶或無主成人專用灑葬區
弱勢家庭兒童專用灑葬區

台灣在推行綠色殯葬的努力也是不容忽視,但是因為民間傳統的禁忌很多,長輩或親朋對新觀念也不甚理解,還是遇上了極多障礙。可是,近年有許多名人以身作則選擇以環保自然葬做為身後依歸,實際以行動破除民間的種種忌諱和迷思。

資料、圖片來源:台灣殯葬資訊網


案例一

國際知名導演李安的父親逝世後依其父遺願出海施行海葬。因為父親生前交代要遙望大陸故鄉,守護台南之心願。他說:「海好美,水好清,這一切都很美,父親走得很乾淨,我也不掉淚了。」李安哥哥李崗也認為,海邊是最快樂的地方,希望父親走得快樂。


案例二

2005年知名舞蹈家羅曼菲逝世,在生前她已公開表示將以最簡單、潔淨的方式完成身後事。而在她過世後,親友承其遺願,未擺靈堂,不設治喪,沒有告別式,遺體火化後灑在她父親墓旁的松樹下,完成了陪伴父親長眠的心願。


案例之三

法鼓山聖嚴法師認為每個人生命的過程,就如同花開葉落,是一種自然的變遷,因此積極推動環保自然葬。為了順利推動自然葬,他慨然捐出位於金山鄉頂角段法鼓山園區內一塊約四百多坪土地給臺北縣政府,由縣府依法規劃「臺北縣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並由法鼓山基金會負責維護管理。他圓寂前以身作則,交代弟子們在其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身後更命弟子將骨灰直接灑於不同土穴裡,選擇以環保自然葬式回歸自然大地,為環保自然葬的宣傳和推動,作了最佳的示範。


案例之四

藝人小鬼黃鴻升2020年因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驟逝,享年36歲。他的家人也是為他選擇在陽明山「臻善園」花葬,選定中間最好的視野位置,讓他永眠於花海中,也可看到陽明山美景。

陽明山臻善園

香港則因為土地短缺且發展迅速,一直都致力推廣綠色殯葬作為一種更環保及可持續處理先人骨灰的方式,包括在指定的香港海域或紀念花園提供免費的撒灰服務。食物環境衞生署至今已設有十三個紀念花園,包括在港島區山、新界區的和合石、葵涌、屯門曾咀、大圍富山,離島區包括長州、坪州、南丫島。這些紀念花園環境優美寧靜,也植種了四季的花木,也設有紀念碑牆或電子屏幕,作先人紀念牌匾,亦可在免收費的「無盡思念」網上追思平台悼念先人。此外,私營的墳場如華永會屬下之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和薄扶林道華人基督教墳場的思恩園,也有提供灑葬的紀念花園。


屯門曾咀紀念花園佔地四千八百平方米,臨海而建,現為香港最大的紀念花園。園內設計力求與自然環境融合,部份地方鋪上特色卵石,種滿花草樹木,景緻秀麗且環境靜謐,並豎立了紀念碑牆,供市民鑲嵌牌匾紀念先人。市民可選擇自行撒放先人骨灰或委託食環署專人代辦,並也可安排在紀念花園舉行告別儀式。日後,家屬和親友亦可隨時到訪,在這憩靜的環境下追思先人。


華永會則分別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解剖學系合作,於2013年「無言老師」及「大體老師」撒放骨灰計劃。在將軍澳紀念花園設立專屬紀念牆壁,遺體捐贈者功成身退後,親屬可選擇將遺體捐贈者的骨灰撒放於紀念花園,並分別由兩間大學為「無言老師」及「大體老師」竪立紀念牌匾,表掦他們為社會作出的無私貢獻。華永會也在2017年與香港腎臟基金會合作,在紀念花園為遺體器官捐贈者設立專屬「大愛恩人」的紀念牆。

資訊、圖片來源:https://www.greenburial.gov.hk


從這些亞洲地區別具意義的環保生態葬園區例子,我們不只可讚嘆有形和無形生命的無窮無盡,也可以世世代代的傳承生生不息的生命觀念,也是我們作為地球公民,值得深思的一項重大責任。

コメント


Post: Blog2_Post

Subscribe Form

Thanks for submitting!

  • Facebook
  • Instagram

©2020 by Legacy Studio.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