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常態之清明節隨想

  • 作家相片: Sally Tan
    Sally Tan
  • 2021年3月1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1的清明節悄然已近,新聞和社交媒體紛紛擾擾的各式各樣的聲音。因為新冠肺炎後疫情的新常態和各種因素,一些根深蒂固的傳統無可避免的面對很大的衝擊和挑戰。很多人在問,傳統是封建、迷信、迂腐、過時的,如今的新常態是否該借此革新一番呢?


去年的清明節正好是大馬剛開始行動管制,人們還在驚恐和慌亂適應期,宗教學者和義山墓園都呼籲民眾在家祭祖來恢復「遙祭」這個歷史更加久遠的禮俗。中華民族,本來就是個靈活變通,有非常強大適應能力的民族,而且「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這些精髓,早已烙在骨子裡。


去年大家都沒經驗,所以只能在有限的資源做有限度的事,包括清明祭祖,心底或多或少都有些許遺憾和失落。經過一年來疫情的起落,以及日常生活規範的改變,人們其實不會因此而疏離、無感,而是更理解生命的無常,更珍惜所有難得的有情之人。所有的問候與祝福語,最常見的就是「平安」二字。平安,自然也是活著的人和逝去的先人的一個真切的盼望,生者平安,逝者心安,不管什麼民族、籍貫、信仰或背景都會期盼這個生命的圓滿吧。


祭祖追思這個大禮,追根究底就是一直隨著時代和環境,一步一腳印的演變的。其中唯一不變的是,這些儀式感所鏈接和表達的就是「愛」和「感恩」。看著大陸近幾年的發展變化,雖說科學數碼的進步是驚人的,在文化傳承上的努力更是不容忽視。我在想,社會的進步不只是科技和經濟上的躍升,心靈和文化的與時並進更是關鍵。


很多年前,因為考慮到距離、交通和人潮的管控,當局和業者就開始提倡「文明出行,綠色祭祖」,提供預約祭祀,雲端追思以及代客祭掃的服務;雖說都是商業考量,也是為主家們提供了更貼心的便民服務,除了省時、省心,也實實在在實現了文明、綠色的新世代生活方式。老實說,這麼瑣碎的服務,特別講究細節和禮儀,可是給業者帶來的實際利益其實並不高,但是在care關懷的情感連結,以及陪伴喪親家屬的grief journey 上面,是很重要的一環。今天更也延伸到了其他傳統節日的祭祀代祭服務,大大的拓展了墓園的服務範疇,也讓年輕一代通過這些服務,認識和瞭解這些節日和傳統文化。


大馬過去的經驗,在義山和墓園附近的社區,經常都在清明節的高峰期面對交通混亂和阻塞的問題,而且這些義山和墓園都坐落於較為偏遠地區,公共交通也不甚方便。像上海福壽園和大馬汝萊孝恩園的「拜祭預約」服務,其實就是讓家屬綠色出行,避免擁擠和保持社交距離的有效方案。

「代客祭掃」這個新興的墓園服務,估計也是從代駕、保姆、酒店管家這類服務獲得靈感。看似一個商業操作,可是無可厚非為公務繁忙和未能及時在節日期間到現場拜祭的家屬提供了一個「緩衝」的服務,秉持生命關懷「祭逝者,慰生者」的行業主軸。其實,服務內容或因地而異,五花八門,可是其文化意涵的表達和傳承才是業者最地道的永續經營之道。逝者另一個永恆的家,是生者心之所繫所念,而這些年復一年的祭禮,就是讓服務更到位、更貼心的基礎。祭祖最關鍵的是告慰祖先,通過莊重而有禮節的儀式,如點燈、獻花、 供食、貢茶、燒紙、上香等等,表達對亡者的思念和緬懷,也傳遞遺族家屬的感恩與祝願。其中的高尚情操和文明,就早已不是封建迷信的老式作法可比了。

雖說墓園經營是一個任重道遠的使命,它也是一個讓社會更有人情、溫度的社會服務和文化實業。從這一個社會責任的履新之點來看,從單純一個安息之所,衍生的追思、紀念、超度、功德各類設施服務,其實除了永續經營的經濟來源,更是展現生命關懷和Legacy傳承的意義所在。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Subscribe Form

Thanks for submitting!

  • Facebook
  • Instagram

©2020 by Legacy Studio.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