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站, 遺忘才是。

  • 作家相片: Sally Tan
    Sally Tan
  • 2021年8月2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中華文化雖說流傳了幾千年,大大小小的節慶有很多;紀念先人,緬懷祖德的就有除夕、清明、中元、重陽等這些節日。可偏偏我們在面對死亡課題總是忌諱莫深,避而遠之。西藏生死書》里也曾說過:「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以其說我們沒準備,其實是我們不能、更不願意面對和接受「死亡」這一件事。這也只不過因為我們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愛著和被愛著的人,有愛就有牽絆,有不捨,也會有執念。我們也會給自己找好多好多的理由和藉口,去迴避、去延宕跟死亡有關的任何話題。

可是,也恰恰因為有了「死亡」,「生命」和「生活」才顯得更加珍貴。

生命裡頭有很多相逢,不同交集,但是也逃不了離別。因此,「死亡」這麼重要的事,當要慎重且莊嚴地對待。


有人說,人的一生會死三次。第一次是在他斷氣時,醫學和生物學上這個人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時,人們來參加他的葬禮,回憶和肯定他的人生角色和故事,在社會上他就死了,結束了。電影《尋夢環遊記》里說,只要有一個人記得,死去的靈魂便在亡靈節時,通過萬壽菊橋重返人間,和親人們團聚。可是,如果人間不再有人記得他,那個人便會消失,第三次死去,也就是終極死亡。


史鐵生說:「我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上添一絲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蠟燭……。」


中華傳統的儀式感,其實就是東方民族特別含蓄又鄭重的表達,比如葬禮、祭祀祖先的節日和法會儀軌,便是讓人們好好道別、好好紀念的儀式。疫情防控期間,的確有不少限制和遺憾;我們只需要記得,「祭祖寄哀思,祈福求平安」,這是我們老祖宗對後代的期許和祝福。現代人認崇尚自由和簡化,雖說愛的表達可以創新,可是最重要還是得莊重與自然。


死亡並不可怕,遺忘才是最終的告別。所以,請記住你愛著和愛過的人,並且珍重,嚴謹抗疫,活好當下。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Subscribe Form

Thanks for submitting!

  • Facebook
  • Instagram

©2020 by Legacy Studio.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