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畫卷之飲食和年俗活動
- Sally Tan
- 2021年2月1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說「民以食為天」是中國最接地氣的傳統,應該不會有人反對。中華飲食文化裡頭蘊含的陰陽養生、五行哲學、四季環境、倫理道德以及藝術風尚,都是流光溢彩的風味和品位;單獨一個春節的美食就是一套博大精深的年畫了。
蒸年糕
傳統口味的蒸年糕有甜的與鹹的,甜的有甜粿與發粿兩種,鹹的則為蘿蔔糕與芋頭粿。
甜粿,又名甜年糕是過年必吃的,俗話說「吃甜甜,好過年」,還有「步步高升」的含義。發糕(發粿)的形狀像一朵花,有著「發財」的意思。
蘿蔔糕是因為在大陸蘿蔔是當季盛產的蔬菜,除了豐富營養和美味好吃以外,也取好意頭「菜頭粿,好彩頭」。芋頭粿是用芋頭加糯米做成的糕點,意思就是「護(芋)祐子孫」。
蘋果
除夕拜拜和守歲的供品和瓜果,蘋果更是少不了的,也有討口彩的含義,比如:
蘋果——祝福大家「平平安安」
棗——春來早
柿餅——事事如意
杏仁——幸福人
花生——長生不老
餃子
中國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因為餃子的形狀就像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的意思。
餛飩
中國南方則有吃餛飩的習俗,因為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所以民間以食餛飩來紀念這一創舉。
長壽麵
新年吃長壽麵,就是祝福延年益壽的象徵。
湯圓/元宵
用糯米搓成圓形,包有內餡的湯圓的則叫作元宵,再放入鍋里煮食,寓意團團圓圓。內餡也分甜和鹹兩種,甜的有豆沙、芝麻、花生、棗泥、桂花、白果等;鹹的則有如豬肉、火腿、蝦仁或咖哩等等。
春節各地的民間還有許許多多的年俗活動,流傳至今還各有典故,表現了中華藝術與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底蘊。
年畫
年畫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是民眾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年畫最大的特點是有豐富的鄉土氣息和民俗色彩。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自「門神」。年畫的內容很豐富,有《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都是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期待和希望。
貼春聯
春聯是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也叫「門對」或「對子」,是貼在門上的吉祥語,由上聯、下聯和橫披組成。春聯的特色就是可雅俗共賞,也有人形容春聯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
剪紙、貼「福」字
在古時的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也叫窗花,也叫糊窗。窗花不但突出了喜慶氣氛,也具有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剪紙在中華傳統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大人小孩都喜愛,也容易脹氣的藝術活動。剪紙或窗花就是以獨特手法將吉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出來,紅咚咚的也將春節襯托得更加豔麗,福氣滿滿。
中華文化通常都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幸福、好運的嚮往和追求。尤其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候,把「福」字貼在屋裡或門上,意味著把福氣帶進家門。也有些地方會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氣到了」。
舞獅舞龍
古代人們認為獅子可以驅邪克魔,因而被奉為神獸,在宮廟前或欄杆、橋頭等都有安置石獅子雕塑。而且,獅子圖紋在中國民間故事裡,也是驅鬼避邪、鎮宅招福、逢凶化吉的祥瑞圖案,所以在民間每逢慶典,都會有舞獅表演。現代民俗藝術中的「舞獅」則是從漢代百戲中之「曼衍」、「角觝」等變化過來的,多了習武健身及娛樂的功能。龍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祥瑞的代表,從書畫、陶瓷、絲綢、雕刻等都有龍的形象。「舞龍」更被尊崇為大型慶典之必備節目,增添熱鬧的氣氛,也希望能夠「趨吉避凶」,帶來吉祥與好運。古代人們可能只是用供奉龍來祈求龍神賜雨,也可能以舞蹈模仿龍的姿態來進行祭祀,後來才演變成舞龍活動。
大家都說中華民族是個非常爭氣的民族,事實上這些鼓勵趨吉避凶,行善積德,積極向上,圓融和諧的文化薰陶,是絕對
值得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的。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