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清明節就只有「掃墓祭祖」?

  • 作家相片: Sally Tan
    Sally Tan
  • 2021年3月28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清明節從二十四節氣演變而來,融合了上巳節及寒食節的精髓,成為中華文化一個重要的節日。自古以來,清明節的氣氛其實是有些微妙的,因為其中除了悲傷的情緒,還有更多的是不忘祖宗,彰顯孝道以及祝福祈願的內涵。所以,人們一般在掃墓以後,並不會直接打道回府,而是成群結隊的去郊遊或設宴飲酒之類的活動。這時的郊野氣氛非常熱鬧,陌上的车马花轿,河邊湖上也有彩舟画舫絡繹不絕。直到月挂柳梢,還有各式各樣的集市、百戲與雜耍可遊樂觀賞。

說起清明節,就不能不提世界知名,描繪清明盛世的畫作《清明上河圖》。這幅北宋張擇端的畫卷,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首都汴京城內和郊區汴河兩岸的民生,描繪了在清明時節的繁華熱鬧和自然風光。

清明探春

古時的人們都會趁著清明節期間去春遊,也叫探春,即可欣賞生機勃勃的春天美景,也可藉著踏青動動筋骨,來抒解嚴冬以來的鬱結氣悶。


清明插柳

清明帶柳是指用柳枝插於門口或編成環形戴在頭上。一是說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的神農氏;另一傳說則與介子推抱著柳樹被燒死之故事有關,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清明帶柳除了有惜別逝者難捨之情,也有人們藉以表達春回大地的喜悅。


清明植樹

很早以前人們就有在陵墓周邊植樹的風俗,多數是種植松、柏,取它有千古不朽的意思。清明節前後植樹,是因為春天雨水較多,土地濕潤且氣候溫和,適合草木生長,又可以保持周遭的水土和美化環境,一個前衛而保護生態環境的傳統理念。


放風箏

所謂「清明放斷鷂」,是人們將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象徵著所有不吉利、疾病和穢氣都隨風而去。農家們也希望那些在田畝上空飛翔的紙鷂能嚇走田裡的惡鳥和害蟲,期待獲得豐收,因此放風箏便成了清明節一個重要的習俗。


蹴鞠

蹴鞠就是現代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到了漢代兵書也記載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流行,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


盪鞦韆

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鞦韆掛彩繩」。歷史古老的鞦韆以前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傳說盪鞦韆可以驅百病,盪得越高,象徵生活過得越美好。


現代醫學研究也說明,趁著大好春光去親近大自然,這些各式各樣的活動,不僅可舒展筋骨、吐故納新,促進新陳代謝和改善血液循環;多看藍天白雲,還可以消除疲勞和調節視力,調節心志與精神抑鬱。中華民族這些傳統體育風俗側重於健身、娛樂和教育功能,在文化陶冶和精神培養中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留言


Post: Blog2_Post

Subscribe Form

Thanks for submitting!

  • Facebook
  • Instagram

©2020 by Legacy Studio.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