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年俗知多少?
- Sally Tan
- 2021年2月12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農歷正月初一 ~ 行春
除夕守夜過後,就是農歷的「元」了,是全新一年的第一天。
放鞭炮 ~ 子時燃放鞭炮煙花也被稱為「開門爆竹」。這個兩千多年歷史的傳統民俗,一說是為了驅逐「年獸」,另一說是為了驅除山鬼。古人相信放爆竹可以驅邪、避災,並祈求闔家平安,新年紅紅火火。
燒頭香 ~ 民眾也會在初一的一大早前往廟宇、佛寺,準備在廟門一開時搶得拜第一柱香,又叫搶頭香。因為民眾相信搶得頭香者,會在今年得到神明特別的眷顧和保佑。
不動掃帚 ~ 很多地方在正月初一這天都是不能動用掃帚的,為避免招惹「掃帚星」,導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也必須是從外頭掃到裡面,然後堆在家裡的角落。
拜年 ~ 拜年也稱為走春,就是出門拜訪街坊鄰居、親戚、上司、生意夥伴等。年初一人們都會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先向家中長輩拜年。然後就出門拜訪街坊鄰居、親戚、上司、生意夥伴等,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舞龍和舞獅 ~ 春節其中最備受歡迎的文娛活動就是舞龍和舞獅。這是由於古人相信,舞龍舞獅有驅邪鎮妖之效,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節就要敲鑼打鼓,舞龍舞獅,以消災除害,預告吉祥。
正月初二 ~ 回娘家
傳統上初二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向父母拜年。 當然回門的禮物忌諱單數,最好是成雙成對才寓意圓滿。民間也會在年初二拜祭土地公,祈求新的一年家宅都平安。
正月初三 ~ 小年朝/赤狗/赤口
初三俗稱「小年朝」,也叫「赤狗日」、「赤口日」。傳說里赤狗是一個熛怒之神,遇上的人會非常不吉利,所以初三不適宜外出。在廣東地區,人們普遍大年初三也不出外拜年,因「赤口日」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為防招惹口舌是非,只好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另外,古時還有個有趣的故事,說初三是老鼠娶妻日,人們會在牆角老鼠經過的地方,灑下一些米糧和糕餅跟老鼠分享,並在這一天早早就睡了,用意是不干擾老鼠娶妻。「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飽」,其實,從過年前的準備忙碌到初二,剛好可以在初三早點休息來補充體力。
正月初四 ~ 接神日
一眾神明在去年的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放假回天庭報到,直到正月初四再回到人間,準備開始新一年的護佑人間工作。所以,年初四最重要的便是要準備迎接各路神明返回人間。俗語說「送神早,接神晚」,一般家庭都會在下午1點到3點間,在神案擺供桌拜拜恭迎。另外,民間也流行在這一天拜太歲,或點光明燈祈求護佑前途,平安健康。
正月初五 ~ 破五日
過年期間的許多禁忌,在過了初五這一天後就可破除了。「破五」最重要的習俗就是「送窮」,就是將從正月初一以來所積存的垃圾,清除出去,其實這也是在提醒人們要注意衛生。另外,初五也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有些公司會選擇在這一天進行開市或開工。初五的傳統習俗還有「趕五窮」,從家裡一邊放鞭炮一邊往外走,意思就是把「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都趕走。
正月初七 ~ 人日
傳說女蝸創世時,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天是全人類的生日,又稱為「人勝日」。中國南方或廣東都盛行初七「撈生」的習俗,吃魚生嘴裡要喊著「撈啊撈啊,發啊發啊!」,寓意越撈越高,步步高昇。
正月初九 ~ 拜天公
農歷正月初九,傳統民間深信陽數始於一,而極於九,所以這天是大自然開始「萬象回春」的時刻。這天也是道教信仰中玉皇大帝聖誕,因此,所以民間習俗在慶祝玉皇誕,也是非常慎重,一般都會穿戴整齊,由年長者在前帶領,後面依長幼之序順序上香拜拜。
正月十五 ~ 元宵節
元宵俗稱小過年,正月十五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漢文帝將正月十五訂為元宵節後,歷經各朝各代,節日活動經過不斷演變,現代還流行的就有賞花燈、猜燈迷、拋柑求姻緣等活動。
賞花燈、猜燈謎 ~ 元宵花燈的最初是農民在鄉間的田裡,用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而農作能獲得好收成。後來漸漸演變成為彩色燈籠,象徵花團錦簇的好意頭。花燈種類繁多,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彩色繽紛吸引著觀燈的群眾。後來有些人還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除了增添節日的氣氛,這也表達了古代人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點天燈/孔明燈 ~ 在用紙糊成的燈狀球體下點火,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將其送上夜空。大大小小的天燈在夜空冉冉升起,與夜空中的繁星融為一體,非常漂亮。民間深信,放天燈有祈求風調雨順、平安順遂的象徵,更相信天燈放得越高,運氣就會越好。
Comments